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禅学史 早期禅法

    就四禅的总体来说,它们又十八支的分别。十八支中,初禅五支为:支(导支)、观支(伺支)、喜支、乐支、一心支(定支);二禅四支为:内净支、喜支、乐支(指轻安乐)、一心支(定支);三禅五支为:舍支(...解脱法门,去欲,恶不善法,观,离生喜乐观入初禅,便是解脱。或者灭觉灭观内主,一心无无观定生喜乐,谓入二禅,便是解脱。又除念、舍喜、住乐、护念一身、自知身乐,谓入三禅,便是解脱。或乐灭苦灭、先...

    苏渊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0348918.html
  • 陈代南北之佛教资料篇

    。又梦随从弥勒与  诸眷属会于龙华,心想我由于释迦之末法受持「法华」今得  值慈尊,而感伤悲泣,豁然。更读「妙胜定经」,而叹  禅之功德,发心修寻定友。时值慧文禅师会数百之门弟,慧  思从受正法,...________________  .  229页  陈朝是永定元年 (五五七) 至祯明二年 (五八八) ,共  五主三十二年。此间北朝北齐与北周之对立,而北齐终于  被北周所灭 (五七七) ,而又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349026.html
  •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(1)

    成佛作祖之正印。”   清刘道开居士说:   “莲华(《妙法莲华经》)为佛全身,而楞严为佛之顶,……大最尊胜之法。”   本经对中国学佛者,特别的因缘。当还未传到国内时,天台智者大师,知此经...无以得闻,香尘不是恒常的。鼻根在香合时,而无香全时,则一无所,或者人熟睡时,香也不知,这样嗅觉的鼻根也是不恒常的的。初心,岂能于此不恒常,时有时无的香尘而速获圆通呢?”   四、药王、药上...

    普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849641.html
  • 开启佛门(2)

    法宝;我们本来就清净平等,这是僧宝。自性三宝也称为、正、净,我们皈依事相上的佛、法、僧,目的是皈依理体上的、正、净,与真理合一,这是终极的皈依。  皈依一定的仪式,皈依后成为三宝弟子,才算真正的...。  未至、中间、七近分、八根本等诸定,视“寻”、“伺”之有无,可分为三种三昧(三三昧)。寻,旧译“”,指粗浅的觉察作用;伺,旧译“观”,指深细的观察作用。三三昧为:未至定与初禅之伺三昧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5849877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菩萨行证》(3)

    ”,即指众生的如来藏(真如)心。盖一心能摄万法,万法皆为真如的显现。然此心与不觉之分,故析为二门,觉者称为“心真如门”,不觉者称为“心生灭门”。由此一心的本体(具有不生、不灭、不增、不减等无差别相...闻地、独地、菩萨地、有余依地、无余依地。此说见于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一至卷五十。   菩萨种姓是指具有成佛可能性的众生,此类众生在久远劫中常修菩萨行,于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常勤修学,故大势力,于未来劫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251962.html
  • 欧阳竟无思想中的三个论题

    说真如,并未直说缘生。而在生灭门中设阿赖耶识并把此识规定为合种,方讲“能摄一切法,生一切法。”此能生非真如,而是赖耶中之净种,即本的流转。真如门中无对待,生灭因缘中,才与无明的对待。故《起信》之...“真心随动”(参见《大乘起信论文记》),方《起信》真如现行之说的流行。我认为《起信》问题不在缘起方面,而在讲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,不讲本与无明互熏。这样就把真如又置立于对待之中。)以不生不灭(清净)...

    龚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752050.html
  • 熊十力的佛学观

    的经验差异太大,有人据此兴难。十力便举梦寐、忆想等无境的现象以答,以此重申、确证外在事物的非真实性。   熊氏继斥“极微计”。“极微计”认定事物由...早年以大乘义理破斥小乘教说,极力称赞空宗之手段、气魄,又为空宗终归空寂而深感可惜。他从多个方面罗列宗之过,认定宗“未能见体”。他对许多的会心之处,以致引起一再的赏玩赞叹。他...

    韩焕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4652067.html
  •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(2)

    ,而幻变出似实在的虚空境而已。如果人心没有见分,或见而不着,它马上就消失。  《楞严经》上段经文可以为此证明:「纵灭一切见、闻、、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」①就是说:纵使能够灭掉了观看、...感觉之念,这就是无明的初因了。其实,「性觉必明」②,自性必然是明的,不必再去明觉,如今还要明觉,便是妄了。这一念的明觉己失去灵明妙心的性觉,也就是迷本的灵明,起为无明。要知道,自性本,...

    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1752145.html
  • 东坡诗论中的禅喻

    与禅的角度来说,苏轼〈思无邪斋铭〉是最具儒佛融摄的代表,其〈铭〉云:  东坡居士问法于子由,子由报以佛语,曰,本必明,无明明。居士欣然得于孔子之言曰:诗三百一言以蔽之,曰,思无邪。夫思皆邪也,无思则土木也,吾何自得道?其惟思而无所思乎?于是幅巾危坐,终日不言,明目直视,而无所见,摄心正念,而无所,于是得道,乃名其斋曰:“思无邪”。(《东坡禅喜集》卷四)  “思无邪”本是孔子论诗之核心,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252370.html
  • 民国时期湘西传戒透视

    灭。甚深般若之无名无相,亦无垢染秽净。谓学痴呆人,参拾得道。不见诸法,有用。五蕴行识当中,见如幻事,见如梦境,乃至如变化事,都非实。闻说诸法,本性皆空。即不见生与不生,亦不见灭与不灭;亦不见... 湘西佛教,自传入始,便没有律宗道场。传戒弘律,多假禅宗道场。考证诸般史料文献,在唐前无考。唐、宋、元三代,虽零星记载,但资料阙如,难成论述。 南宋末年,曹洞宗高僧愿如和尚自河南嵩山...

    心照不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552524.html